-
“并不容易”的監護權變更:無力撫養,奶奶將孫子交給民政局
“吳興案”是民法典與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后,廣東省首例以判決形式確定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的案件。2022年2月,最高法發布第一批貫徹實施民法典的典型案例,此案排在第一。 監護權的轉移,將不可避免地牽涉到財產繼承權的變更。親屬們都表示,只要吳興能夠在一個更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,愿意因變更監護權放棄連帶的其他權利。 (本文首發于2022年5月12日《南方周末》) -
鄭成月離世:因推動聶樹斌案平反而廣為人知
一個常見的場景是,只要是鄭成月出現的地方,就總能見到拿著材料說自己有冤屈的申訴者。 談到鄭成月,聶樹斌和王書金是避不開的兩個人,而這都和1994年發生在石家莊西郊玉米地的那起強奸殺人案有關。 對鄭成月而言,聶樹斌無疑是特殊的。但這種“特殊”,并不意味著全是好事——他曾多次對媒體提到,要是沒有聶樹斌案,自己理應有更好的發展。 -
受賄、非法獲取國家秘密,王林清一審獲刑14年
-
公安部發布A級通緝令,通緝6名重大拐賣犯罪在逃人員
-
起訴一個網暴者有多難?
一篇2021年發表的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中,作者從裁判文書網梳理得到的六十余起和網暴相關的案件中,大部分案件因施暴者的身份認定證據不足,導致敗訴。 在事實層面,只有當事人清楚事件是否真實,所以將是否起訴的權利交給當事人衡量。如果由公訴機關來確認誹謗中的真實性,成本很高。 若一切順利,案件得以立案,曾鳴計算,從準備訴訟材料開始,完成對平臺、網暴者的兩次訴訟,得到判決結果,正常情況下大約歷時一年。 -
市場規模超過百億,每年比賽兩萬余場:賭鴿還是賽鴿?
這不是信鴿比賽第一次被指涉嫌賭博。司法實踐中,不同法院作出過不同的判決。 律師:高額獎金,以及賽前可指定信鴿,確實讓信鴿比賽看起來有點像賭博,但比賽起到了選拔優質信鴿的作用,又充分體現了競技體育的特性。 1994年8月,國家體育總局成立社會體育指導中心,信鴿與釣魚、風箏、龍舟等非奧運比賽項目,均被納入社體中心管理。國家體育總局1999年和2006年公布的體育運動項目名單中,信鴿也在其列。 -
“同命不同價”宣告終結
無論是司法解釋的修改還是民法典的規定,都體現了在生命權、健康權和身體權上,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,真正實現“同案同命”。 -
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李金早一審獲刑15年
-
律師商建剛改當法官7年后再轉身:最看重的判例是“造法”
從律師中選拔的法官,應該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自主辦案的獨立法官,如果說他辦案時上面還有個審判長,那可能會非常不適應,因為大家看案子的思路的確是不一樣的。 我認為當事人不是說一定要勝訴才會滿意,他一定是認為法官不公正才會不服啊,為了消除這種誤解,法官不僅要公正,還必須展示公正。 -
內蒙古高院原院長胡毅峰接受審查調查